具身智能機器人是近兩年來人工智能技術迭代的新產物。人工智能的應用,讓機器人擁有了感知世界和自主執(zhí)行任務的能力,可以脫離寫好的程序代碼,走向現實世界。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就是具身智能技術迭代后,一個科技創(chuàng)新的秀場。

  機器人時代真的到來了嗎?我們距離一個可以打工的機器人到底還有多遠?一起跟隨總臺央視記者張春玲,“玲”距離探訪,一個邁向未來的科技聚會。

  走進世界機器人大會

  看機器人秀“絕活兒”

  一場精彩的足球賽,記者與機器人進行緊張刺激的點球大戰(zhàn),它做出了一個舉重若輕的發(fā)球,被記者輕松攔下。這一局,人類完勝。

  這是一場刺激的拳擊比賽,機器人與機器人緊張較量,金屬和金屬之間對撞,用四個字形容,“直冒金星”。

  這是一場休閑娛樂的麻將賽,機器人摸牌、打牌、推理分析,展現了大腦決策、視覺語音多模態(tài)識別、靈巧手等長程控制的能力,這一坐,半小時可能就過去了。

  揭秘機器人“絕活兒”背后的科技含量

  看了這么多機器人秀的絕活兒,不知道您會不會和記者一樣,產生一些好奇和疑問,機器人這些看似有用或者沒用的技巧,到底在展示什么?下面繼續(xù)跟隨記者到現場去一探究竟。

  看似在娛樂,其實是在訓練機器人進行長程算法和推理以及執(zhí)行精細操作的能力。

  參展商 北大靈初聯合實驗室博士生 趙光宇:我覺得首先是一個科研項目,因為我們注意到現在的具身推理主要集中在短鏈的思考之上,缺乏對未來的探索和對過去的反思,這和像DeepSeek這樣的數學推理模型有很大的區(qū)別。所以我們試圖把這樣的長程推理或者長思維鏈的推理放到具身推理里面,把二者結合起來,選擇了麻將這個場景,作為測試平臺。

  看似一個簡單的刷馬桶,其實也要面對每一次任務的不確定性,污漬的位置、擦拭的方式都要機器人進行現場決策和執(zhí)行。

  看似一個個無趣的動作,一遍遍反復執(zhí)行,就是要讓每天都在重復卻又不太完全一樣的工作成功率更高。而讓機器人學會這些工作,首先要通過模仿學習等方式得到各種數據,并將這些學來的數據通過神經網絡進行處理和強化,最后再執(zhí)行出一個結果。人類工程師對這個結果的好壞,給予系統(tǒng)獎勵或者懲罰,在這個過程中去不斷優(yōu)化和提升機器人的技能。

  價格更親民

  機器人產業(yè)鏈日趨完備

  記者發(fā)現,應用場景增多、核心技術自研和供應鏈成本降低,多個因素的共振,讓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的機器人越來越多,產品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價格也越來越低。

  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新了一個機器狗的新品,它的重量只有35公斤,但是它在靜止的情況下,可以承受100公斤的重物。同時它因為比較輕量化,續(xù)航更久,可以背負30公斤的重物,續(xù)航達到13公里。

  體積更小、承重更大,產品迭代的背后,是對產品自研能力和技術積累的考驗。世界機器人大會見證了宇樹機器人的成長。2018年,他們的第一只機器狗在這里亮相,那是他們當時唯一的產品。幾年過去,他們的第一代人形機器人,只用了6個月時間就生產完成。

  更多的探索和場景應用需求,也讓很多零部件廠商能夠開始定制化開發(fā)更多適配具身機器人的零部件。比如這家觸覺傳感器,四年間,已經將單只一厘米大小觸覺傳感器的價格從數萬降至百元量級。大家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設計開發(fā)適合自己硬件。國內強大的供應鏈體系,讓這些企業(yè)更加心無旁騖地完成設計和創(chuàng)造。

  機器人走進生活

  還有多遠?

  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我們看到了具身智能機器人成長非?欤寄芨嗔,絕活兒也更多了。那么,熱熱鬧鬧的背后,目前具身智能機器人發(fā)展的技術瓶頸在哪里?現在距離機器人的真正落地還有多遠?記者采訪了多位從業(yè)者。

  統(tǒng)計數據顯示,經過一年的發(fā)展,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人形機器人的整機企業(yè)參展數量從27家,增長到了50家;新品從60件增長到了100余件。機器人正走進各類應用場景,但這和具體走入家庭、工作崗位似乎還有一定的距離。任務的完成度、成功率、人為干涉的次數、續(xù)航能力,以及安全可靠性,所有這些問題,都擺在機器人行業(yè)面前。

  參展商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chuàng)新中心 CTO 唐劍:目前整個具身智能行業(yè)最大的瓶頸,就是AI算法的場景和任務的泛化能力,哪怕在同一個場景,比如工業(yè)場景,先去打螺絲,再讓它搬箱子,它要展示出執(zhí)行能力,技能上有強大的泛化能力,這個就是最大的落地瓶頸。

  參展商 連文昭:整個行業(yè)還是處在一個萌芽期,因為目前大家還是在探索不同的技術路線,比如數據來源是什么,是用仿真還是用人類收集,還是用遙操作。只要我們有耐心,不停地去投入,務實地去做這件事情,我覺得一定會有成果出來。

  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每一天現場都是爆滿,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人們對于機器人的好奇和熱情,也許技術的落地還在探索,但是透過這樣一場盛會,讓我們再一次看到人類對新技術和未來的信心和期待。

編輯:宓迪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